首页 资讯 正文

“希望中国成为我第二个家”——德国学生期待成为中德交流的桥梁

体育正文 157 0

“希望中国成为我第二个家”——德国学生期待成为中德交流的桥梁

“希望中国成为我第二个家”——德国学生期待成为中德交流的桥梁

新华社柏林6月9日电题:“希望(xīwàng)中国成为我第二个家”——德国学生期待(qīdài)成为中德交流的桥梁 “高三时我就已经决定(juédìng)要申请汉堡大学汉学专业。”德国汉堡大学女学生冉诗怡(中文名(zhōngwénmíng))日前对新华社记者说,“将来我一定(yídìng)要找一份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很想去中国学习、生活。” 冉诗怡的中文之旅始于高中,她还是(háishì)2023年“汉语桥(qiáo)”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déguó)赛区冠军,后来进入汉堡大学学习。她说,学习汉学不仅让她能够深入研读中国古代经典,也让她多次前往中国,穿行于街巷(jiēxiàng)之间,通过对话感知真实、多元的中国。 2024年,冉诗怡前往昆明,在云南广播(guǎngbō)电视台国际频道实习。“我很喜欢吃(chī)米线,也喜欢和热情(rèqíng)的云南人聊聊那片土地上的故事。”她说。 “那段时间,我参与拍摄了(le)一部关于中国香道的专题片。台里的少数民族(shǎoshùmínzú)同事跟我分享了许多关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故事。正是这些交流,让我更真切地理解了云南为什么有(yǒu)如此鲜明的民族特色,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duōyàngxìng)有了新的认识。” 冉诗怡感知中国的(de)经历,正是300多年前德国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提出的东西方文明应交流互鉴主张的现实(xiànshí)体现(tǐxiàn)。莱布尼茨认为中国哲学与欧洲哲学可以互补共进,为人类智慧的演进提供双向滋养。如今,以他名字命名(mìngmíng)的汉诺威市莱布尼茨孔子学院,在(zài)这座他曾长期生活的城市延续着跨文明对话的理想。 “在我看来,莱布尼茨的核心观点是要对‘他者文化’持开放态度(tàidù)。”冉诗怡说,“几世纪前,莱布尼茨就倡导文化交流。如今(rújīn),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为欧洲与中国的文明对话贡献一份(yīfèn)力量。” 莱布尼茨孔子学院(xuéyuàn)中方院长蔡琳对记者说,近年来孔子学院持续深化中德青少年间的交流,围绕语言学习、文化体验、教育创新(chuàngxīn)等领域,打造了(le)夏令营、远程(yuǎnchéng)语伴、语言比赛、留学推荐等项目。“得益于这些项目,不少德国(déguó)青少年拓宽了国际视野,中德人文交流也多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德国中学生施特拉·施托特迈斯特2024年首次踏上中国土地,至今仍对那次旅行难以忘怀。她说(shuō),从上海豫园和外滩,到杭州西湖畔(xīhúpàn)盛开的鲜花,再(zài)到与中国画家温暖交流,一切都让她沉醉。 “希望有一天,中国能成为我(wǒ)的第二个(dìèrgè)家。”施托特迈斯特现已被同济大学录取,将赴上海攻读本科学位。她说:“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够真正体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走遍这个国家,听听人们(rénmen)的故事。” 蔡琳(càilín)说,通过(tōngguò)孔子学院组织的各类交流项目,学生们与中国同龄人交流,不仅学习语言、了解文化,更开始从(cóng)多元视角重新思考世界,认知自我。 “令人欣喜的(de)是,越来越多德国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后表示,他们愿意成为两国交流的桥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个真实、开放、多元(duōyuán)的中国,讲述一个思辨、包容、富有创造力(chuàngzàolì)的欧洲。” “他们的故事,正是(shì)对莱布尼茨主张的回应,也是对以(yǐ)对话推动文明进步理念的生动注解。”蔡琳说。
“希望中国成为我第二个家”——德国学生期待成为中德交流的桥梁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